不到半年,换了三个宰相,杨光华功不可没。由此,杨光华进一步看清了徽宗的两大致命弱点:一是耳根子软,容易被人摆弄和利用;二是意气用事,小孩子脾气,喜欢谁,谁就是最好的;不喜欢的,再能干也没用,即便韩忠彦这样忠厚勤恳务实能干的人,徽宗照样听信曾布之言说罢免就罢免。太后在的时候,还能节制他;太后不在了,徽宗就可以任意妄行了。而这两个弱点,是很难改的。况且,也没人能让他改。当然,这样下去,对杨光华来说,却是大大的好事。杨光华已经想好,要鼓励徽宗大大地发扬这种优良作风。
陈中原以为只要事实清楚,弹劾甚至扳倒曾布,应该不是难事,关键要看皇上的态度。可听了杨光华的分析,倍感失望,“你的意思是说,曾布的这些恶劣行径,也改变不了皇上对他的好感和信任?那该怎么办?难道就任由他胡作非为?如此下去,大宋江山岂不会毁在他的手里?”
杨光华说:“也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。不过,最好能够多找几个人,多收集一些问题,一起弹劾,这样能够形成声势,虽然也未必就能扳倒曾布,但最起码能给皇上一点印象,形成一点压力。最终,要想彻底扳倒曾布,一个呢是先放他一马,让他跳,跳得越高摔得就越重;再一个呢,据我所知,曾布其实是非常讨厌蔡京的,并且跟章惇联手整治过蔡京。别看这一次曾布向皇上举荐了蔡京,他那是为了赶走韩忠彦,没有办法的事。所以只有让蔡京出面,才能解决曾布的问题”。
对杨光华,陈中从心底里佩服,也很是感激。他见杨光华不再吭声,只用手托着腮半眯起眼睛,看着自己,知道话已经说透,就告辞离去。
送走陈中,杨光华已经没有睡意。他反复思考一个问题:如果真的把曾布扳倒,那么接替者必定是蔡京。他已经对蔡京的情况作了半年多的了解。从徽宗的角度看,两人在书画方面有神交,徽宗尤其喜欢蔡京的书法;从蔡京的角度看,蔡京不但书画造诣特高,而且善于揣摩皇上心思,在皇上跟前乖巧顺从,会讨皇上喜欢。那么蔡京如果执政,朝廷会是个什么局面呢?他无法预料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要扳倒曾布,必须靠蔡京。可蔡京对曾布到底什么态度?需要观察,往深处看。
第二天一下早朝,皇上刚回到垂拱殿,中书省就送来了一摞弹劾奏章。杨光华翻了翻,共有六封。陈中的在最上面。杨光华粗略地看了一下,除了御史的就是右正言的。还有一个是吏部的。杨光华看材料速度快,不论何等文章,他都能一目十行。很快,这些奏章他就看完了,心中已经有了底,就把奏章全部送到了皇上的手边,说:“皇上,这里有刚刚送来的六封弹劾奏章,您先看一下,还是?”
皇上抬了抬眼皮,说:“哦,弹劾?又弹劾谁呀?”
说着,徽宗就把那六封奏章,拉到了手边,只看了一眼,脸色就有点僵硬起来,又把另外五封的题目看了一下,直接就全甩给了杨光华,说:“不看。这些人吃饱了撑的,就不想让人有安宁的时候。曾布的脾气急点儿,不知又得罪了谁。就说这个陈中吧,他怎么除了弹劾人就是弹劾人?是不是整天闲着没事干,就琢磨着整人?”
杨光华说:“皇上,陈中是御史啊,帮皇上监督臣僚们的行为是他的职责呀。”
徽宗说:“我看这个人需要换个地方,要不然他就让你利索不了;谁当宰相,他都要弹劾。”
杨光华不好再说别的。他也担心,说的多了徽宗会反感。他心里有一个标准,不论皇上,还是大臣们,都不能得罪。要不然自己就无法在皇上身边干下去,而不能在皇帝身边,自己的目标就无法实现。这就需要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度,都要保证皇上满意并喜欢、众臣服气并拥护。因此,杨光华就说:“也是,要不让张尚英跟他谈一下,让他注意点?要是因为他弹劾曾布就给他换地